一、研究背景
新课程改革解放了教师,解放了学生,更解放了课堂。课堂有了几份生机与活力,有了几许生命的灵动。课堂的内容丰富了,形式多样了,气氛活跃了。教师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,学生变得兴奋而充满活力,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而融洽。在欣喜的同时,我们也发现课堂的一些“超载”现象,例如:学习方式过杂、对学生激励盲目、提问过多等等 ,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健康和谐发展。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一种有目的,讲求效益的活动。那种不计效益、不考虑实效性的教学行为是对学生不负责与浪费的表现。基于此,我校提出了“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减负增效”的自主性发展目标,旨在启迪教师智慧,激发个人潜能,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,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、清新活泼、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。
二、发展目标
以课程改革为核心,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,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,积极探索“自主学习、主动发展”的课堂教学模式,真正落实“减负增效”。构建“学习—实践—提升”的校本培训模式,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凸显质量生命线。
三、分阶段实施策略
2006年:
1、建立健全教学组、教研组、教师“三级目标”管理制,修订并完善主任、教研组长、教师岗位责任制,进一步明确教辅人员岗位职责,通过征求意见、签定职责、检查落实三个环节使教学管理科学、畅通,提高工作效率,教学组要加强对各教研组工作的指导与考核。
2、提高教研组长的学科水平和管理协调能力以强化教研组的建设,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功能。本年度组织50%的学科组长外出学习,修订先进教研组评选条件,学年末组织一次教研组长经验交流会。
3、日常课堂教学研究,狠抓课前备课、课堂教学、课后练习三个环节,组织六年级教学系列研讨活动,让“课前——不带问题走进课堂”;“课上——不浪费学生每一分钟”;“课后——让学生做值得做的题”三句话成为每位教师教学全程的努力方向,提出“减负增效”口号。
4、强化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,要求100%教师会正确使用教室的新多媒体设备,60%教师经常使用,30%教师开始自制课件或下载课件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5、扎实推进校本培训,初步构建“学习—实践—提升”的校本培训模式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
(1)学习
A.精读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》一书,和名师对话。
B.参加全国年会活动,组织教师外出学习,走进名师课堂。
C.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名师班,保证学习时间,拜名师学艺。
(2)实践
A.组织外出学习汇报交流会,及时传达最新课改信息。
B.教研组、教师依据学校课题确定研究专题,上好三个层次的课:初级技术职称的校级创优课、中级技术职称示范课、学科带头人的观摩课。组织好同学科听评课活动,强化课后反思。
C.以各学科年会为契机,在争创佳绩的同时,为更多青年教师压担子、搭台子,以老带新,促使更多教师展露才华。
D. 20%教师尝试电子备课,重点突出课后教学反思,并定期交流。
E .组织好教师论坛和读书交流活动,为广大教师在一起互相学习、互相探讨提供一个平台。
(3)提升
指导并督促区级学科带头人写好教学反思,教学案例,在反思中完善自我,摸索并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。
6、筹划“书香校园”计划,抓好学生课外阅读。
(1) 在部分年级尝试“快速阅读”,激发学生读书兴趣,增加阅读量。
(2) 开设“读书”课程,保证学生读课外书时间,营造读书氛围。
2007年:
1、教学组在科学、规范动态流程管理中,完善目标管理,采用对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的做法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,进一步完善规范、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。
2、任课教师、教研组、教导处岗位目标明确,教研组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功能,在正常、有序、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基础上,各组逐步形成特色。100%学科组长参加外出培训和学习,一支学科素质高、管理能力强的教研组长队伍逐步形成。
3、深入研究“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”,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,充分发挥区、校教学骨干作用,做到全员参与课堂教学改革,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区级优势学科,“自主、高效、生动”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。
4、以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,创设情境,激发兴趣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,50%教师能够自制课件,20%教师成为骨干。
5、继续推进校本培训,“学习—实践—提升”的校本培训模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,侧重“研讨——建构”。
(1)学习
A.精读《教育的理想与信念》一书,和名师对话。
B.为更多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机会,走进名师课堂。
C.邀请专家来校讲座,指导我校日常课堂教学。
(2)实践
A.继续组织好三个层次的“主题式”课堂教学研讨,通过听课、说课、评课、比照分析,说想法、亮见解,借鉴长处,分享经验,促成“教、学、研一体化”,教师有切身的课改情景体验,深入将课改的理论内化为理念,进而转化为教学的行为。 B.以市级双优课评选为契机,大力推动教学改革,选拔优秀骨干参与评选,力争有四到五位教师进入决赛,取得好成绩。
C.有40%教师参与电子备课,在全校推广电子备课典型经验和做法,达到资源共享。
(3)提升
继续引导教师不断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,探索教育教学规律,培养研究型、学者型的教师,以点带面,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,提高课改实验的能力和水平。
6、实施“书香校园”计划,继续抓好学生课外阅读。
(1)推广“快速阅读”典型经验,力争中高年级掌握此阅读方法,增加阅读量。
(2)保证“读书”课时量,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读书,开展“读书小明星”、“最喜爱读书的班级”评选活动。
2008年:
1、教学组、教研组、教师“三级管理”已经形成,并且运行畅通,责、权、利明确、统一。教导主任、 教研组长已经成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复合型领军人物,能够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改革,使教研组的工作能够全面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中。
2、总结三年来对“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”的研究成果,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已见成效。学科带头人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,中级技术职称教师课堂教学优秀率为80%,初级技术职称课堂教学优秀率为50%,新教师向骨干教师教师迈进。“自主、高效、生动”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浙小特色。
3、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的结合。科学、合理的电教手段为促进高效的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。60%教师会自制课件,30%教师成为骨干力量。
4、强化校本培训,侧重“引领——推进”,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学习交流平台、施展才华的舞台。
(1)学习
A.精读两本教育专著,总结三年的读书体会,提升个人教育理念。
B.已经50%教师有外出学习和培训,开阔教师眼界、转变教师行为。
C.更多的教师和名师近距离接触,感受最前沿的课改信息。
(2)实践
A.教研组的“主题式” 教研活动通过听课、说课、评课,达到共享经验,“教、学、研”已经成为一体化,先进的教育理念已经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。
B.80%教师参与电子备课,强化课后的教学反思。
(3)提升
总结课改实验的成功典型,形成一支研究型、学者型的骨干队伍, 提升学校内涵。
5、检查并落实“书香校园”计划,学生课外读书量达标,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。
|